渝经信智能〔2025〕15号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 庆 市 通 信 管 理 局
关于印发《重庆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
升级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经信部门,各区县通信发展办公室,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的通知》(工信厅信管函〔2024〕481号)要求,巩固提升“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实施成效,加快5G与工业的融合渗透,市经济信息委、重庆通信管理局联合制定了《重庆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升级发展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通信管理局
2025年7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升级发展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重点产业,持续加强5G与工业的融合渗透,进一步提升“5G+工业互联网”工程实施成效,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拓展应用范围、加深融合程度、提升发展层次上实现跨越升级,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及目标
准确把握“5G+工业互联网”在新型工业化全局中的定位和作用,围绕推动“33618”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升级以5G为代表的新型工业网络支撑服务能力,丰富“5G+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充分释放“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场景乘数效应,加快夯实公共服务保障,深化“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到2027年,新增建设60个市级5G工厂,争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二、推进基础网络设施升级
1.有序推动5G网络规模部署。持续深化全市工业园区、重点制造企业等关键区域5G网络深度覆盖,优先完成中心城区、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5G-A商用部署。加速扩大5G工业虚拟专网、混合专网建设规模,支持基础电信企业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重点及特殊行业企业合作探索开展专用基站、专用频率和专用园区网络设备建设。培育一批5G、5G-A网络解决方案,提炼形成具备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鼓励基础好、有需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积极推动独立专网部署建设。
2.加速新型工业网络建设。加快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持企业通过淘汰老旧设备或加装数据采集终端等方式,推动工业现场“聋哑”设备网络互联能力改造,重点支持高能耗设备、通用动力设备、新能源设备及用于生产制造环节的设备升级。支持制造企业结合生产和服务实际,利用5G、算力网络、移动边缘云计算(MEC)、时间敏感网络(TSN)及APL等技术改造升级内外网络,促进信息网络与控制网络融合,加强工业数据采集及工业数据畅通流转。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发展,推进IPv6单栈部署,加大SRv6、网络切片、随流检测等技术应用。推动“云网算控”一体演进,加大工业算力设施建设,支撑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家的工业数据畅通流转。
3.增强标识解析体系服务效能。持续增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多标识兼容、体系监测、应用支撑等服务效能,强化对标识、域名、区块链等网络基础资源的支撑能力。加快“星火·链网”超级节点(重庆)高质量建设运营,进一步提升标识解析、区块链服务能力,深化工业互联网与区块链融合创新,推动数字资产确权与交易。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等国家通道,推动“星火·链网”海外国际节点建设,搭建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据平台,打造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金融等数字应用。
三、加强技术产品研发创新
4.持续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发挥5G+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综合体等创新载体牵引作用,积极融入国家重点领域专项、5G+工业互联网领域核心标准体系,深层次推动5G+MDFC无源传感物联网、5G轻量化(RedCap)、5G-A等关键技术创新攻关。面向工业场景应用创新和产品提质创新需求,实施“5G+工业互联网”及相关领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积极整合本地重点制造企业、解决方案服务提供商、科研机构及高校等优势力量,推进产学研协同构建新型工业网络知识体系和技术应用架构研究,支持工业算力、开放自动化、工业数据互操作、“5G+”人机混合智能等技术创新。
5.提高产品研发供给能力。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等加大研发创新投入,推动5G-A、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丰富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产品和高价值解决方案,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成效。面向重点行业打造远程设备操控、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等方案和集成技术产品,加快推进5G芯片、模组、网关与工业VR/AR、工业机器人、AGV等工业终端深度融合。鼓励大中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业联盟联合建设“5G+工业互联网”中试创新服务载体,面向5G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工业5G终端设备、工业操作系统等开展研发研制、试验验证、评估评测。
四、深化行业融合应用拓展
6.持续强化应用场景牵引。坚持巩固成熟应用、拓展新型应用、培育特色应用,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服务商联合制造企业加强融合应用探索,打造一批机器视觉质检、远程设备操控、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等“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鼓励化工园区推广应用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安环一体化管控系统,实现化工园区基础设施优化、运行管理精细化、功能服务信息化和产业发展智慧化管理。推动5G和AI融合应用探索,整合算力、算法、数据资源,推进一站式人工智能开发、训练及推理的高性能智算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底层算法工具、智能平台、产品解决方案的生成式AI大模型赋能体系,满足“5G+工业互联网”多场景工业应用需求。
7.探索构建分级场景培育机制。面向中大型企业加快推进5G-A、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等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实践,持续挖掘培育一批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变革性优秀场景。支持中小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挖掘一批低成本、高需求的5G核心应用场景,探索产线安全双备份、5G+厂内物流、数据采集等核心场景普适推广。开展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深度融合“链网协同”行动,形成链主链核企业为带动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机制。
8.加速5G工厂量质提升。创新5G工厂培育模式,引导工业企业有序开展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5G工厂建设和升级,构建“场景入库—市级工厂—国家5G工厂”的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荣誉奖励+资金扶持”的多项引导机制。参照《5G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依托第三方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建立健全工业网络覆盖、场景建设实效、安全保障支撑等方面的评测能力,开展5G工厂评测认证,提升5G工厂建设质量。
五、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9.提升“5G+工业互联网”资源供给能力。发挥基础电信企业、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服务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积极整合工业企业、网络设备制造商、垂直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生态联盟等各方优质资源,探索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深度应用。面向网络、平台、安全、标识、数据、工业软件、系统集成等领域,加速构建5G+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资源池,围绕制造企业需求,提供诊断咨询、数据分析、安全防护等数字化服务和产品。
10.推进“5G+工业互联网”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数字化赋能基地落地联动,加快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推广,协同培育综合型、专业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企业上云用云,发挥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资源池服务效能。紧抓“东数西算”“东西部协作”战略契机,引导企业围绕优势产业,开展跨区域技术合作对接、解决方案输出和人才技能培训,推动多行业、多领域资源要素开放共享。
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11.健全公共服务。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工业数据要素公共服务平台,聚焦“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需求,构建面向工业场景的5G网络化改造、企业内网升级改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流通、产品应用孵化、应用标准研制、技术/产品/应用测试认证、实训培训、新技术创新融合等全流程公共服务能力,强化技术安全保障,推广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模式,推进企业利用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新型加密算法等技术,构建多层级“5G+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12.强化要素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加强关键技术产品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统筹用好各类资金渠道,鼓励各类创投基金、社会资本投向符合条件的“5G+工业互联网”、5G工厂项目。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持续深化课程体系建设,联合开展“5G+工业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培养,持续建设“5G+工业互联网”人才梯队,强化人才落地支持和能力提升。
13.加大宣传推广。推进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开展“5G+工业互联网”技术培训和供需对接,开展“5G+工业互联网”示范建设和案例评选,加强“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5G工厂等宣传报道,凝聚发展共识,营造良好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