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高新区管委会,达州东部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23〕2号),全力夯实全市计量技术基础,全面提升计量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计量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的技术基础支撑作用,全面服务“一区一枢纽一中心”建设,结合达州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保障发展和服务民生为重点,加强计量基础能力建设,完善量传溯源体系、计量监督管理体系和诚信计量体系,积极推进建立现代先进测量体系,促进计量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国省计量规划在达州落地落实,为达州建设“一区一枢纽一中心”,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振兴战略支点提供有力计量支撑和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计量技术基础能力显著提升,以产业计量为重点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计量监管体系更加完善,计量协同治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计量技术机构得到充分发展,全市建成社会公用计量标准210项以上(其中市级130项以上,县级80项以上),国家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目录内计量标准(型式试验除外)覆盖率达95%。建成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个,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个,力争新增本地注册校准服务机构1家,国家注册计量师50人以上,主持或参与编制国家、省级计量技术标准规范5项以上。
到2035年,全市建成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达到250项以上,计量基础保障能力进入全省前列,基本建成川渝万达开统筹发展区域计量中心。推动计量与产业深度融合,以能源化工、新材料、农产品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纺服饰、医药健康及绿色建材等“3+3+N”重点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先进测量体系趋于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效便捷的计量保障和支撑服务。
二、主要任务
(三)夯实计量基础,全面提升计量支撑能力。
1.加强计量标准溯源体系建设。统筹考虑技术能力和现实需求,科学规划我市“十四五”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围绕我市“3+3+N”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计量需求,重点在天然气锂钾、低碳环保、食品安全、疾病防控、医疗器材、公共服务、安全防护、智能交通等领域,新建一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加快改造提升一批市、县两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重点加强市级计量检测机构计量标准提升,配置完善标准物质,全面提升市、县两级计量技术机构的量传溯源能力。围绕民生保障、贸易结算、健康医疗、安全环保、绿色低碳等计量技术基础保障,加大县(市、区)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力度,满足“就地就近”实现量值溯源要求。加强对我市计量检测资源的集聚整合,充分发挥各类计量标准的作用,全力构建市、县两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为主体、部门行业计量标准、企事业单位计量标准为补充的层次分明、链条清晰的全市计量标准基础设施网络和溯源体系,全面提升全市计量溯源检测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市、区,含达州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下同)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局。分号前为牵头单位,下同〕
2.加强计量基础和关键技术运用研究。主动承接国家和省级计量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编制任务,积极主导或参与国家和地方计量技术规范的编制修订、实施和效果评估。紧盯计量技术发展前沿,围绕我市天然气锂钾、玄武岩纤维新材料、食品、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充分发挥计量技术机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骨干企业、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等的研发优势,加强计量基础和关键技术运用研究,促进现代技术与传统计量有效融合,推动我市计量技术向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精密测量方向发展转型。加快以远程、在线和动态检定测试为主要特征的环境和安全监测、医疗健康和水电气网等领域的计量测试技术及设备的运用研究,提升计量检测服务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时效。积极鼓励支持各技术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开展标准物质研制,努力实现我市标准物质研制零的突破。(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局、市数字经济局)
3.加强计量检测机构建设。围绕市、县两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能力提升目标,深化计量技术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完善计量技术机构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计量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现有实验室场所和环境条件,加大计量标准器具和检测设备的投入和更新,进一步提高计量标准器具及计量检测装备水平,做优做强法定计量机构,提升服务市场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各水、电、气经营企业、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相关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加强自有计量检测服务机构建设,积极推动形成一批专业领域计量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服务机构,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提供计量测试服务。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机构法制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计量检测数据可信度和可靠性,提高计量检测技术机构公信力。〔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4.提升企业计量检测能力。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企业内部计量管理,建立企业计量能力自我声明制度,推动企业把计量检测能力建设作为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鼓励支持企业创新采用先进计量测试技术,积极建立嵌入式、芯片级、小型化的计量标准,推动对生产过程的实时在线测量和最佳控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积极推进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加强企业量传溯源标准建设,开展计量检测管理体系认证,加大对企业的计量授权力度,实现企业自需自检,增强企业计量检定的实效。开展工业企业计量标杆示范活动,实施以大型骨干企业帮扶中小微企业计量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组织实施“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活动,全面提升中小企业计量保证能力。(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5.加强计量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计量学科带头人培养、引进力度,选拔技术骨干申报省、市人才计划,着力培养一批高层次计量领军人才,建立完善我市计量专家人才库。实施计量专业技术人才提升行动,鼓励支持辖区内的高等院校自主设立计量相关学科和专业,依托高等院校、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平台,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培训,持续提升计量技术人才的能力。全面落实注册计量师制度,鼓励支持计量技术机构创新职称评聘和绩效考评机制,用好用活计量人才。鼓励各企事业单位建立首席计量师等聘任制度,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计量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市场监管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6.强化计量协作。建立健全全市计量协同发展机制,依托市、县两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和授权计量技术机构,通过共建共享计量标准等方式,开展“市县”“县县(市、区)”“事(业)企”合作,促进计量检测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抓住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建设国家机遇,以天然气产业计量联盟为基础,积极推动建立和融入川渝产业计量技术联盟,建立万达开地区和川东北区域计量协作机制。加强区域计量技术创新合作,加大计量技术交流,探索计量项目共建,推进区域计量资源互补、市场信息互通、计量市场发展互融、计量结果和标准体系互认、监管执法互动,实现区域计量协调发展。〔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四)强化计量应用,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计量科技创新服务。围绕建设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搭建计量、质量、标准、知识产权等融合联动的一体化计量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新创造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计量技术支撑和服务,促进创新发展。加强与市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重点企业等计量技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针对具有产业需求的关键参数、远程测试和在线测量,开展量传溯源技术和方法研究,积极参与编制修订国家、省级计量技术规范,构建“产、检、学、研、用”相结合的计量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计量科研成果转化和有效应用。积极争取计量方面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及试点示范项目,促进我市计量技术创新发展。〔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强化产业计量检测服务。紧贴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创建计量测试技术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先进测量实验室等专业化计量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四川省天然气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积极创建国家天然气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锂钾、玄武岩纤维、玻璃纤维、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积极探索重点企业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或搭建产业计量联盟,努力构建与我市重大产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计量支撑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和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坚持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实施制造业计量能力提升工程,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先进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标准,解决在制造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难题,实现计量对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支撑、技术保障和创新服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3.强化民生计量检测服务。紧紧围绕贸易结算、安全生产、个人防护、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加大对在用强检计量器具的检定服务。积极加强对水、电、气表的计量检定抽查。加快医疗健康、公共安全领域计量服务体系建设,提升疾病防控、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可穿戴设备、诊断试剂、营养与保健食品、体育设施和器材、地质自然灾害监测等领域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增强对医疗健康和公共安全的计量保障能力。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煤矿矿山、建筑施工、城镇燃气等领域安全生产相关计量器具的检测服务,提升计量对安全生产的保障服务能力。加大对加油加气、商场超市、交易市场等计量器具作弊技术破解研究,严格落实周期检定,确保量值传递的准确性。〔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商务局、市应急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4.强化双碳目标计量支撑。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展碳计量技术和方法、测量仪器设备等运用技术研究,建立健全我市碳计量相关标准装置,构建“双碳”计量量值传递溯源体系,为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提供计量支撑。以各环境监测机构为依托,完善全市温室气体排放计量监测体系,积极推动建立碳计量测试中心、碳排放计量数据中心,实现碳排放计量数据共享。开展天然气能量计量研究,主持或参与能量计量标准研制,探索天然气从体积计量向能量计量转变的路径和措施。加强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使用监管,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促进用能单位节能降耗、提质增效。持续加强能效、水效标志产品监管,拓展用能产品能效标识检测等技术服务。加强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数据分析挖掘和利用,积极引导和培育我市能源资源和环境计量服务市场,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基础保障。〔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数字经济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5.加强交通运输计量保障。围绕建设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着眼产品对外贸易需要,加强出港计量体系建设和计量结果国际互认。聚焦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领域重大工程、重大装备、重要运营线路的计量需求,加大对交通一体化综合检测、监测设备量值溯源标准建设,持续提升计量对交通运输的技术保障能力。开展道路交通智能称重计费、停车智能收费、公路测速等设施设备的计量检测技术运用研究,建立和完善相应计量标准,提升服务智慧交通建设。加强对电动汽车充电桩、动力电池、无人机等新兴业态计量检测技术研究运用和测试评估能力建设,为新兴业态发展提供有效的计量检测技术服务和系统测试解决方案。〔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6.助力数字达州建设。加强对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产业数字化的计量需求和检定测试技术研究,探索实施互联网与物联网领域计量服务。坚持以量值为核心,建立完善数字信息技术计量标准,提升数字终端产品计量溯源能力。开展基于工业互联网和云服务的计量器具、仪器仪表检定校准,高水平服务“数字达州”建设。依托川东北大数据中心、重点耗能企业在线监测等平台,在生命健康、装备制造、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能源资源等领域,加强计量数据汇聚、分析和创新运用,推动计量数据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共享与应用,积极申报建设计量数据应用基地。〔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数字经济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五)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提升计量监管实效。
1.加强计量制度规范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计量专家参与计量监督管理工作制度,组建市计量专业技术委员会,鼓励支持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机构和技术专家加入国家相关计量技术委员会,积极争取相关国省级计量技术委员会落户达州,为全市计量监管和技术规范制定修订、实施、评估提供全过程规范化专业技术指导服务。建立完善公共安全、交通水利、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资源等领域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计量数据使用等相关制度或规范性文件。探索建立全市计量技术规范的信息公开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机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深化计量监管制度改革。坚持一般监管与重点治理相结合,推动计量监管制度创新。以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备案管理为突破口,以落实水、电、气民用三表出厂检验和安装前首次检定合并的“两检合一”为主抓手,探索建立智能计量器具实时监控、失准更换和监督抽查相结合的新型监管制度,深入推进在电表、水表到期状态评价及更换工作。探索实施全市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溯源数字化管理。推动建立对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项目量值准确性、可靠性计量评价制度,对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重大专项开展量值保障能力验证。建立完善计量风险管控制度,落实市场主体计量风险管控主体责任,强化计量风险防范意识,快速有效处置计量突发事件。〔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水务局、市应急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3.加强民生计量监管。加强对粮食购销、食品安全、贸易结算、医疗卫生、健身养老、环境保护等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的计量监管。持续开展集贸市场、加油站、餐饮业、商超、煤矿矿山等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强化定量包装商品的计量监督管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涉农领域的计量监管,强化乡村民生计量保障,推动计量技术服务向农村地区延伸,持续提升乡村计量技术服务供给水平。〔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4.推进计量信用监管。强化市场经营主体责任,重点在商贸领域全面开展以经营者自我承诺为重点的诚信计量行动,建立政府部门积极推动、经营主体声明承诺、社会各界监督落实的诚信计量管理模式。建立落实市场主体计量信用记录制度,高效使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信用监管工具,推进落实计量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高计量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拓宽计量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提升计量信用监管实效。〔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委宣传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5.推动计量服务市场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计量校准、计量测试、产业计量等高技术服务新兴业态,培育和壮大专业化计量技术服务市场,发挥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的协同作用,持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项授权等形式,吸纳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法制计量工作,构建多元、开放的法制计量新格局。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运用实验室间检测比对和能力验证等技术手段,加强对法定和授权计量检测技术机构监管,促进检测能力提升、区域间检测互认及信息共享。强化落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所属实验室及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仪器设备计量溯源性要求,保障科研成果有效性和测试结果可信度。加强对计量校准服务机构资质能力核查、工作质量审查,规范计量服务行为。〔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6.加大计量执法力度。加强计量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计量执法行为,提升计量执法装备水平,增强计量执法效率。加强计量执法协作和“行刑”衔接,建立健全查处重大计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执法联动机制,提升计量执法效果。积极开展民生、安全、环保等领域计量专项治理和网络平台计量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查处制售和使用带有作弊功能计量器具、短斤少两、伪造数据、出具虚假计量证书和报告的违法违规行为。〔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六)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计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各项任务实施全过程。建立市计量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计量工作,协调解决涉及全市计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计量工作,切实加强对计量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和完善计量发展的实施细则和政策措施,明确计量发展重点,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责任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单位)、行业组织、企业要结合实际,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实。
(七)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完善计量工作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市、县两级要加强对公益性计量技术机构的支持,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和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等公益性计量工作所需经费按规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发展改革、科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投资、科技、财税和人才保障支持政策,加大对计量技术突破、模式创新、成果转化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企业新购置计量器具,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享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等国家、省计量检定相关优惠政策。
(八)加强宣传培训。大力支持我市高等、中职院校开设计量相关学科、专业以及课程,为我市经济发展培养实用性计量人才。将计量基础知识融入公民基本科学素质培育体系,在义务教育中增加计量基础知识教育内容,推动建立中小学生计量教育基地,开展计量线上教育资源建设与运用。加强计量文化建设,大力支持各县(市、区)、企事业单位打造计量文化公园、计量主题长廊等。运用各类媒体推介计量法规知识,宣传计量工作动态,展示计量工作成效。组织开展计量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等活动,进一步提升计量社会认知度,营造计量发展良好社会氛围。
(九)加强考核评估。各县(市、区)、市级有关部门(单位)要建立落实本实施意见的工作责任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对各项工作任务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市场监管局要会同市委目标绩效办等有关部门(单位),把本实施意见的工作任务纳入对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单位)的质量工作考核,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通过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对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建立情况通报制度,重要情况及时报告。
达州市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