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启发于周易六十四卦圆图平衡对称、一分为二、同轴万通流转特点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该立交桥设置在四向路口或五向路口处,为最简同轴环分层结构,每个路口处都设置有三条驶入车道,其中,第一条驶入车道为立交桥的底层车道,右转通向该路口的右侧第一个路口;第二条驶入车道为立交桥的高层车道,通向其余的路口;第三条驶入车道为立交桥的底层车道,用于该路口调头行驶;第二条驶入车道环绕立交桥中庭设置,并在与其余的每个路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行驶出口,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因整体呈同轴中空环形最简优化结构,其显著优势在于:可最少占地、最低成本、最优稳固的安全设计、完全符合人们常规简约的通行习惯、因同轴对称旋转,相对于常规方案的立交桥转弯半径大,行程短,可相对提高过桥的速度且降低转弯事故的发生率,充分体现出本实用新型的简捷、实用、安全、最经济的速效解决交通问题的实际意义。
1.一种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设置在四向路口或五向路口处,其特征是,每个路口处都设置有三条驶入车道,其中,第一条驶入车道为立交桥的底层车道,右转通向该路口的右侧相邻路口;第二条驶入车道为立交桥的高层车道,通向其余的路口;第三条驶入车道为立交桥的底层车道,用于该路口调头行驶;第二条驶入车道环绕立交桥中庭设置,整体呈中空环形,并在与其余的每个路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行驶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其特征是,设置在四向路口处,包括沿逆时针方向设置的第一路口(110)、第二路口(120)、第三路口(130)和第四路口(1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其特征是,第一路口(110)处设置有第一驶入车道(111)、第二驶入车道(112)和第三驶入车道(113),其中,第一驶入车道(111)通向第二路口(120),第二驶入车道(112)通向第三路口(130)和第四路口(140),第三驶入车道(113)为第一路口(110)的调头车道;第一驶入车道(111)和第三驶入车道(113)位于立交桥的一层,第二驶入车道(112)由一层驶入并逐渐上升到二层,环绕立交桥中庭(300)设置,且在第三路口(130)和第四路口(140)处设置有行驶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其特征是,第一路口(110)处还设置有四条驶出车道,其中,第一驶出车道(114)为来自第三路口(13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第二驶出车道(115)为来自第二路口(12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第三驶出车道(116)为来自第一路口(110)的调头车辆的驶出车道,第四驶出车道(117)为来自第四路口(140)的车辆的右转驶出车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其特征是,第一路口(110)处的第一驶入车道(111)、第二驶入车道(112)、第三驶入车道(113)、第一驶出车道(114)、第二驶出车道(115)、第三驶出车道(116)、xa0第四驶出车道(117)面对桥从右向左顺次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其特征是,设置在五向路口处,包括沿逆时针方向设置的第一路口(210)、第二路口(220)、第三路口(230)、第四路口(240)和第五路口(250),为降低地上高度和施工难度,也可设计为地上两层,原第三层的左转向可改翻到负一层,直接左转向上来并到该路口的调头出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其特征是,第一路口(210)处设置有第一驶入车道(211)、第二驶入车道(212)和第三驶入车道(213),其中,第一驶入车道(211)通向第二路口(220),第二驶入车道(212)通向第三路口(230)、第四路口(240)和第五路口(250),第三驶入车道(213)为第一路口(210)的调头车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其特征是,第一驶入车道(211)和第三驶入车道(213)位于立交桥的一层;第二驶入车道(212)环绕立交桥中庭(300)设置,由一层驶入并左旋逐渐上升到二层且分支两路,其中一路在二层左旋通向第三路口(230)和第四路口(240),并在第三路口(230)和第四路口(240)处设置有行驶出口,另外一路左旋继续上升至三层后通向第五路口(250),并在第五路口(250)处设置有行驶出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其特征是,第一路口(210)处还设置有五条驶出车道,其中,第一驶出车道(214)为来自第四路口(24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第二驶出车道(215)为来自第三路口(23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第三驶出车道(216)为来自第二路口(22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第四驶出车道(217)为来自第一路口(210)的调头车辆的驶出车道,第五驶出车道(218)为来自第五路口(250)车辆的右转驶出车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其特征是,第一路口(210)处的第一驶入车道(211)、第二驶入车道(212)、第三驶入车道(213)、第一驶出车道(214)、第二驶出车道(215)、第三驶出车道(216)、第四驶出车道(217)、第五驶出车道(218)面对桥从右向左顺次设置。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环形立交桥,尤其涉及一种简捷对称且低成本、实用安全易施工的集成立交桥。通过专业设计增填专业需要的条件与数据即可实施。(参阅2D模型图与3D动画演示)
背景技术因现在的立交化率还很低,绝大多数交叉路口还在用信号灯!即便一些重要路口已设置了立交桥,但目前现有立交桥的互通性不高,涉地面积大、车辆出、入不方便,车道设置过于复杂,由于大多不符合人们的常规通行习惯,使得司机不能轻松辨向正常通过,导致迷路或跑冤枉路。加上车辆的急剧增加更给城市带来越来越大的交通压力,经常会造成大面积的交通堵塞,并因此而大大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使城市的运行效率大幅降低并加剧环境的污染。更重要的是因结构复杂,占地规模、工程造价、施工周期太大,在现有的交通使用状态下进行升级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严重影响交通立交化率的提高!笔者在《中国工业年鉴》2005特刊【中国经济技术优秀文集】中发表的论文:“网络优化结构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文,启发于【周易】六十四卦的对称平衡一分为二自然流转的特点,提出未来城市大交通概念(包括代步交通、信息交通、物流、各种资源配置和城市元素的布局以及工作生活服务等等),并设计出通用万通全息网络结构模型,意在实现未来城市的井然秩序,尤其更适合像北京环形布局的城市未来交通的整体解决模式。本发明案例集成立交桥为这个全息结构模型中的其中一个无阻节点。这将是迄今最简明、最经济且最安全的交通速效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可大大减少凌空高架路对城市的覆盖。可避免过多的凌驾包围与各种污染对人们的生活秩序与身心健康造成的严重损害。充分体现出本实用新型的简捷、实用、安全、最经济的速效解决交通问题的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高、方便识别方向、结构简单、捷通对称自然流转的集成立交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的具体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可设置在四向路口或五向路口处,为最简同轴环左旋分层的对称结构,每个路口处都设置有三条驶入车道,其中,第一条驶入车道为立交桥的底层车道,右转通向该路口的右侧相邻路口;第二条驶入车道为立交桥的高层车道,通向其余的路口;第三条驶入车道为立交桥的底层车道,用于该路口调头行驶;第二条驶入车道环绕立交桥中庭设置,整体呈中空环形,并在与其余的每个路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行驶出口。进一步,设置在四向路口处,为同轴环左旋两层对称结构,包括沿逆时针方向设置的第一路口(110)、第二路口(120)、第三路口(130)和第四路口(140)。进一步,第一路口(110)处设置有第一驶入车道(111)、第二驶入车道(112)和第三驶入车道(113),其中,第一驶入车道(111)通向第二路口(120),第二驶入车道(112)通向第三路口(130)和第四路口(140),第三驶入车道(113)为第一路口(110)的调头车道;第一驶入车道(111)和第三驶入车道(113)位于立交桥的一层,第二驶入车道(112)由一层驶入并逐渐上升到二层,环绕立交桥中庭(300)设置,且在第三路口(130)和第四路口(140)处设置有行驶出口。进一步,第一路口(110)处还设置有四条驶出车道,其中,第一驶出车道(114)为来自第三路口(13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第二驶出车道(115)为来自第二路口(12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第三驶出车道(116)为来自第一路口(110)的调头车辆的驶出车道,第四驶出车道(117)为来自第四路口(140)的车辆的右转驶出车道。进一步,第一路口(110)处的第一驶入车道(111)、第二驶入车道(112)、第三驶入车道(113)、第一驶出车道(114)、第二驶出车道(115)、第三驶出车道(116)、第四驶出车道(117)面对桥从右向左顺次设置。进一步,设置在五向路口处,为同轴环左旋三层对称结构,包括沿逆时xa0针方向设置的第一路口(210)、第二路口(220)、第三路口(230)、第四路口(240)和第五路口(250),为降低地上高度和施工难度,也可设计为地上两层,原第三层的左转向可改翻到负一层,直接左转向并到该路口的调头出口。进一步,第一路口(210)处设置有第一驶入车道(211)、第二驶入车道(212)和第三驶入车道(213),其中,第一驶入车道(211)通向第二路口(220),第二驶入车道(212)通向第三路口(230)、第四路口(240)和第五路口(250),第三驶入车道(213)为第一路口(210)的调头车道。进一步,第一驶入车道(211)和第三驶入车道(213)位于立交桥的一层;第二驶入车道(212)环绕立交桥中庭(300)设置,由一层驶入并左旋逐渐上升到二层且分支两路,其中一路在二层左旋通向第三路口(230)和第四路口(240),并在第三路口(230)和第四路口(240)处设置有行驶出口,另外一路左旋继续上升至三层后通向第五路口(250),并在第五路口(250)处设置有行驶出口。进一步,第一路口(210)处还设置有五条驶出车道,其中,第一驶出车道(214)为来自第四路口(24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第二驶出车道(215)为来自第三路口(23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第三驶出车道(216)为来自第二路口(22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第四驶出车道(217)为来自第一路口(210)的调头车辆的驶出车道,第五驶出车道(218)为来自第五路口(250)车辆的右转驶出车道。进一步,第一路口(210)处的第一驶入车道(211)、第二驶入车道(212)、第三驶入车道(213)、第一驶出车道(214)、第二驶出车道(215)、第三驶出车道(216)、第四驶出车道(217)、第五驶出车道(218)面对桥从右向左顺次设置。进一步,常规的直行与左转向设置为第二驶入车道单向左旋跨越运行的分支,然后叠加集成,四向四叠加、五向五叠加,如果是三向路口,将四向桥去掉直行分支三叠加便可,再配以平地右转向与原路调头,因此而最简避免了所有的交叉冲突。与现有的立交桥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的优点在于其xa0同轴环形、集中对称、自然流转、省地、省钱可速效升级。1)因完全符合在通过平地多路口时中国大陆左驾左转的通行习惯与规则,尤其是相邻道右转与到节点调头完全和平地转向习惯相同,所以驾驶者很容易识别方向,可准确明捷且不需辨认的通过节点(右驾右转习惯与规则的国家与地区,反方向设计即可),对于驾驶习惯来说可实现标准化,不管到哪个路口甚至到哪个陌生地区也都一样,绝不会因不熟悉而迷路或跑冤枉路;2)因整体的最简同轴环集中结构,所以可最少占地、最低成本、最优稳固的安全设计;相对降低工程对地质的适应难度;3)因同轴对称旋转,相对于常规方案的立交桥转弯半径大,行程短,所以可相对提高过桥的速度且降低转弯事故的发生率;4)可精确模块化设计,进行模具预制、吊装组合,可大大缩短与简化交通节点的升级工期。在现有交通状态下,可大大提高普及的速度!5)因集中,容易进行坡道整体防雨设计,可以结合中空,在不同地点设计不同的城市雕塑或城市景观标志,以及人行过街观景休闲平台;6)因集中,较容易进行清洁能源的节能环保设计,最终实现城市的交通安全流转与整体高效发展的目的。
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的第二实施例的二层俯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的第二实施例的三层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设置在四向路口xa0或五向路口处,为同轴环左旋分层结构,每个路口处都设置有三条驶入车道。其中,第一条驶入车道为立交桥的底层车道,右转通向该路口的右侧第一个路口;第二条驶入车道为立交桥的高层车道,通向其余的路口;第三条驶入车道为立交桥的底层车道,用于该路口调头行驶;第二条驶入车道环绕立交桥中庭设置,整体呈环形,并在与其余的每个路口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行驶出口。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设置在四向路口处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为两层结构,包括沿逆时针方向设置的第一路口(110)、第二路口(120)、第三路口(130)和第四路口(140)。进一步,下面以第一路口(110)为例来对本实施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应注意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为对称结构,其余路口处的结构与第一路口(110)处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详述。进一步,第一路口(110)处设置有第一驶入车道(111)、第二驶入车道(112)和第三驶入车道(113),其中,第一驶入车道(111)通向第二路口(120),位于立交桥的一层,为右转车道;第二驶入车道(112)通向第三路口(130)和第四路口(140),由一层驶入并逐渐上升到二层,环绕立交桥中庭(300)设置,且在第三路口(130)和第四路口(140)处设置有行驶出口,为直行和左转车道;第三驶入车道(113)为第一路口(110)的调头车道,位于立交桥的一层。进一步,第一路口(110)处还设置有四条驶出车道。其中,第一驶出车道(114)为来自第三路口(13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也即,第三路口(130)的直行车道出口;第二驶出车道(115)为来自第二路口12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也即,第二路口(120)的左转车道出口;第三驶出车道(116)为来自第一路口(110)的调头车辆的驶出车道;第四驶出车道(117)为来自第四路口(14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也即第四路口(140)的右转车道出口。进一步,第一路口(110)处的第一驶入车道(111)、第二驶入车道(112)、第三驶入车道(113)、第一驶出车道(114)、第二驶出车道(115)、第xa0三驶出车道(116)、第四驶出车道(117)面对桥从右向左顺次设置。进一步,如图3至图5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设置在五向路口处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中,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为三层结构,包括沿逆时针方向设置的第一路口(210)、第二路口(220)、第三路口(230)、第四路口(240)和第五路口(250)。为降低地上高度和施工难度,也可设计为地上两层,图中第三层的左转向可改翻到负一层,直接左转向上来并到该路口的调头出口。进一步,下面以第一路口(210)为例来对本实施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应注意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为对称结构,其余路口处的结构与第一路口(210)处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详述。进一步,第一路口(210)处设置有第一驶入车道(211)、第二驶入车道(212)和第三驶入车道(213)。其中,第一驶入车道(211)通向第二路口(220),位于立交桥的一层;第二驶入车道(212)通向第三路口(230)、第四路口(240)和第五路口(250),环绕立交桥中庭(300)设置,由一层驶入并左旋逐渐上升到二层且分支两路,其中一路在二层左旋通向第三路口(230)和第四路口(240),并在第三路口(230)和第四路口(240)处设置有行驶出口,另外一路左旋继续上升至三层后左旋通向第五路口(250),并在第五路口(250)处设置有行驶出口;第三驶入车道(213)为第一路口(210)的调头车道,位于立交桥的一层。进一步,第一路口(210)处还设置有五条驶出车道。其中,第一驶出车道(214)为来自第四路口(24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第二驶出车道(215)为来自第三路口(23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第三驶出车道(216)为来自第二路口(220)的车辆的驶出车道,第四驶出车道(217)为来自第一路口(210)的调头车辆的驶出车道,第五驶出车道(218)为来自第五路口(250)的车辆的右转驶出车道。进一步,第一路口(210)处的第一驶入车道(211)、第二驶入车道(212)、第三驶入车道(213)、第一驶出车道(214)、第二驶出车道(215)、第三驶出车道(216)、第四驶出车道(217)、第五驶出车道(218)面对桥从右向左顺次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因整体的集中最简同轴环结构,所以xa0可最少占地、最低成本、最优稳固的安全设计;且因同轴心对称旋转,相对于常规方案立交桥转弯半径大,行程短,所以可相对提高过桥的速度且降低转弯事故的发生率。进一步,为解决取消信号灯后行人过街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上还可设置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其中,在实施设计时,要考虑方便自行车与残障人士的通行问题进行相应专道设计。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上还可建造观景休闲平台,其中,立交桥中庭处可根据文化的需求在不同城市、不同地点进行有代表性的城雕景观的标志设计。由此,本实用新型的捷通对称集成立交桥因完全符合在通过平地多路口时中国大陆左驾左转的通行习惯与规则,尤其是相邻道右转与到节点调头完全与平地转向习惯相同,所以驾驶者很容易识别方向,可准确明捷且不需辨认的通过节点(右驾右转习惯与规则的国家与地区,反方向设计即可),对于驾驶习惯来说可实现标准化,不管到哪个路口甚至到哪个陌生地区也都一样,绝不会因不熟悉而迷路或跑冤枉路。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