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注油管和油箱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止回阀、注油管以及设置在止回阀和注油管之间的金属软管,所述金属软管设置为波纹状。该技术方案不仅降低了碳氢排放量,并且成本较低,另外该技术方案也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和抗冲击性,该技术方案降低了成本,便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1.一种新型注油管和油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止回阀、注油管以及设置在止回阀和注油管之间的金属软管,所述金属软管设置为波纹状,所述金属软管通过卡爪组件与止回阀固定连接,所述金属软管的外面设置固定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注油管和油箱连接结构 ,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为玻璃纤维层。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新型注油管和油箱连接结构,属于燃油箱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燃油系统中, 在加油过程中,燃油需要从注油管中注入到油箱内,所以,从注油管口部到中空油箱内部需要形成一个通路。大多数主机厂,油箱和注油管分别装配在车身上,然后使用连接结构管道部件将油箱和注油管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燃油加注通道; 在连接的同时,由于之前完成装配的油箱和注油管的装配口存在位置偏差,另外,装配过程中也需要受力变形,所以,连接结构管道需要具备一定的柔性;同时此连接部位,需要抵抗一定的冲击,确保即使汽车在发生碰撞等情况下连接处也不会泄漏。此外,在越来越苛刻的燃油系统碳氢排放限制情况下,如北美和中国,燃油系统各个零部件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连接,需要具备较小的碳氢渗透性能,随着碳氢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胶管需要使用多层结构,需要增加防碳氢渗透阻隔层,如氟塑料THV、氟橡胶FKM;存在两个问题:1.依然存在一定的碳氢排放,而且占整个燃油系统碳氢排放较大;2.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注油管和油箱连接结构,该技术方案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紧凑,该技术方案在满足现有法规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注油管和油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止回阀、注油管以及设置在止回阀和注油管之间的金属软管。所述金属软管设置为波纹状。金属软管材料为金属,如不锈钢,主体具有柔性,一般为波纹状,一端和注油管直接焊接或装配在一起,主导专利点为焊接方式,一方面焊接可以节约装配需要的紧固件和橡胶密封件;另一方面焊接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其碳氢排放基本为零,另一端和油箱上的止回阀采取装配方式,这是因为注油管和油箱总成之间不同步装配,金属软管由于主体为波纹状,所以具有一定的柔性,便于装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金属软管通过卡爪组件与止回阀固定连接,和油箱总成的止回阀之间采用密封件密封,然后采用一定的结构和止回阀紧固,如设计卡爪组件结构,金属软管装配到位后,压接金属软管的卡爪倒扣抓接在止回阀上,这种卡爪通常为周向的4只或6只;由于金属软管和止回阀装配的部位需要一定的壁厚形成抓接强度,便于装配后固定牢固;而主体的柔性部分需要制作出如波纹形状,具有一定的柔性,另外,兼顾金属件的可制造性,固金属软管两个部位可能形成不同的金属壁厚的需求,所以金属软管此位置可以是两个独立金属件之间焊接形成。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金属软管的外面设置固定层。当油箱需要具备一定耐高压性能时,如汽车碰撞时油箱内产生的高压传递到此部位时,而符合一定柔性的金属软管壁厚达不到耐高压要求时,可以在金属软管外围提前套上一层固定层,如具备一定强度的玻璃纤维层,或者其他的具有一定支撑强度的套管等,以便在高压下,固定层限制金属软管的变形,避免破裂泄漏。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1)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设计巧妙,结构紧凑,实用性强;2)该技术方案不仅降低了碳氢排放量,并且成本较低,另外该技术方案也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和抗冲击性;3)该技术方案降低了成本,便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再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1、注油管,2、止回阀,3、金属软管,4、油箱,5、卡爪组件,6、固定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和认识,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和介绍。实施例1:参见图1,一种新型注油管和油箱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止回阀2、注油管1以及设置在止回阀和注油管之间的金属软管3。所述金属软管3设置为波纹状。金属软管3材料为金属,如不锈钢,主体具有柔性,一般为波纹状,一端和注油管直接焊接或装配在一起,主导专利点为焊接方式,一方面焊接可以节约装配需要的紧固件和橡胶密封件;另一方面焊接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其碳氢排放基本为零,另一端和油箱上的止回阀采取装配方式,这是因为注油管和油箱总成之间不同步装配,金属软管由于主体为波纹状,所以具有一定的柔性,便于装配。实施例2: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金属软管通过卡爪组件5与止回阀2固定连接,和油箱总成的止回阀之间采用密封件密封,然后采用一定的结构和止回阀2紧固,如设计卡爪组件5结构,金属软管装配到位后,压接金属软管的卡爪倒扣抓接在止回阀上,这种卡爪通常为周向的4只或6只;由于金属软管和止回阀装配的部位需要一定的壁厚形成抓接强度,便于装配后固定牢固;而主体的柔性部分需要制作出如波纹形状,具有一定的柔性,另外,兼顾金属件的可制造性,固金属软管两个部位可能形成不同的金属壁厚的需求,所以金属软管此位置可以是两个独立金属件之间焊接形成。实施例3:参见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金属软管的外面设置固定层6。当油箱需要具备一定耐高压性能时,如汽车碰撞时油箱内产生的高压传递到此部位时,而符合一定柔性的金属软管壁厚达不到耐高压要求时,可以在金属软管外围提前套上一层固定层,如具备一定强度的玻璃纤维层,以便在高压下,固定层限制金属软管的变形,避免破裂泄漏。这样,金属软管材料为金属,固没有碳氢从金属软管本身排放;和注油管为金属之间焊接,固基本没有碳氢排放,和油箱总成的止回阀为装配结构,但具有耐碳氢排放性能的密封件密封;总结,此结构耐碳氢排放性能更好。金属软管具备一定的柔性,同样便于油箱和注油管之间的装配,以及在汽车碰撞时,金属软管的柔性部分,如波纹段,具有长度可改变性,吸收碰撞能量,达到避免系统泄漏的风险。根据油箱和注油管专配的需要,金属软管也可以原始焊接在油箱上,而主机厂装配和注油管连接的一端,原理相同。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将实施例2、3所述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组合形成新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没有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