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达州工业云! 平台首页 企业驾驶舱 帮助中心 企业登录 企业注册

HI,欢迎使用达州工业云平台!

账号必须大于2位

创新资源平台
服务平台首页>专利库>专利详情

抗冲击板(公开号:CN204238425U)

  • 申请号:CN201420697823.X 申请公布号: CN204238425U
  • 申请日: 2014-11-19 申请公布日: 2015-04-01
  • 申请(专利权)人: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分类号:E04C2/06;E04C2/30;E04C2/38

专利介绍

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抗冲击板,包括一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由钢丝网,以及包裹所述钢丝网的混凝土组成,且所述混凝土层底面为中间向上拱起的拱形;一抗拉层,所述抗拉层贴附在所述混凝土层拱形底面上。本实用新型在混凝土层的拱形底面上设置一抗拉层,这样除安装方便,平稳性高,进一步大幅增加了受压能力,且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
1.一种抗冲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由钢丝网,以及包裹所述钢丝网的混凝土组成,且所述混凝土层底面为中间向上拱起的拱形;一抗拉层,所述抗拉层贴附在所述混凝土层拱形底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拉层为碳纤维布,所述碳纤维布通过结构粘结胶与所述混凝土层底面粘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网为方形,并位于所述混凝土层高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所述钢丝网延伸于整个所述混凝土层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的高度小于3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的两条相对的边位于外沿处为凸条边,且两个所述凸条边分别位于所述混凝土层高度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当两个所述混凝土层相邻放置时,其相邻的凸条边上下互相搭接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冲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层四个角隅的上下边缘均包覆有角钢。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冲击板。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工程采用的抗冲击板,抗拉裂能力主要来自混凝土层内部设置的加强筋。由于设置加强筋后的混凝土层厚度较厚,如混凝土层设置较薄的时候,加强筋则无法提供抗拉作用。这样不仅不能降低生产成本、且混凝土层受压过大容易造成破损。因此,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混凝土层受压和抗拉的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生产抗压、抗冲击的抗冲击板,并且进一地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抗冲击板,包括一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由钢丝网,以及包裹所述钢丝网的混凝土组成,且所述混凝土层底面为中间向上拱起的拱形;一抗拉层,所述抗拉层贴附在所述混凝土层拱形底面上。进一步地优选,所述抗拉层为碳纤维布,所述碳纤维布通过结构粘结胶与所述混凝土层底面粘结。进一步地优选,所述钢丝网为方形,并位于所述混凝土层高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所述钢丝网延伸于整个所述混凝土层的面积。进一步地优选,所述混凝土层的高度小于30mm。进一步地优选,所述混凝土层的两条相对的边位于外沿处为凸条边,且两个所述凸条边分别位于所述混凝土层高度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当两个所述混凝土层相邻放置时,其相邻的凸条边上下互相搭接配合。进一步地优选,所述混凝土层四个角隅的上下边缘均包覆有角钢。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抗冲击板底面为拱形。混凝土层的上表面成水平,下表面成拱形,形成中心向边缘逐步增厚的一个“预拱式”截面,这样可以将混凝土层受拉力转换为受压力,既降低生产成本,又耐压、耐震,且防止长时间受压破损,有效地提高混凝土层使用寿命。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混凝土层中间铺设的钢丝网,提高混凝土层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混凝土层的抗拉强度,达到增强混凝土层承载能力及强度的目的,在拱形底面上贴附一层抗拉层。3、本实用新型混凝土层的两条相对的边位于外沿处为凸条边,且两个凸条边分别位于混凝土层高度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当两个混凝土层相邻放置时,其相邻的凸条边上下互相搭接配合,这样即可保证安装后混凝土层的稳定性。4、混凝土层的四个角隅上下边缘均包覆有角钢,角钢不仅可以防止混凝土层四边碰撞受损坏,同时也可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混凝土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抗冲击板的实施例一主视图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抗冲击板的实施例一立体结构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抗冲击板的实施例二主视图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抗冲击板的实施例二立体结构图;附图标号说明:H、混凝土层高度,S、表面面积,S1、纤维走向,3.混凝土层,31、钢丝网,32、混凝土、33、角钢,301、第一凸条,302、第二凸条,303、抗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以下实施例中,高度方向为图中的H方向,长度方向为各个部件的在长宽高三维坐标上尺寸上最长的一个方向。实施例一: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冲击板的主视图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抗冲击板,包括一混凝土层3和抗拉层303。其中,混凝土层3由钢丝网31,以及包裹钢丝网31的混凝土32组成,并且混凝土层3底面为中间向上拱起的拱形,而抗拉层303贴附在混凝土层3拱形底面上。这样当中心向边缘逐步增厚的“预拱式”混凝土层3受拉力时,可以将受拉力转换为受压力,如承受荷载或冲击荷载过大时,通过混凝土层3底面贴附的抗拉层303进一步提高混凝土层3的抗拉强度,达到增强混凝土层3承载能力及强度的目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抗拉层303采用碳纤维布,碳纤维布通过结构粘结胶与混凝土层3底面粘结,也可通过与高性能的碳纤维配套的树脂浸渍胶粘结于混凝土层3的表面,进而有效地利用碳纤维材料良好的抗拉强度,达到增强构件承载能力及强度的目的。进一步参看图1、2所示,整个混凝土层3由混凝土32包裹钢丝网31而构成,钢丝网31设置在混凝土层3内部,并位于混凝土层3高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同时,钢丝网31延伸于整个混凝土层3的面积,此面积在图中表示为S,其形状优选方形,具体也可根据实际生产和使用场地需要做调整。确保钢丝网31的面积与混凝土层3上表面大小一致,目的是大小一致铺设的钢丝网3,不仅提高混凝土层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增长混凝土层的使用寿命,还可以保证混凝土层受力均匀。进而在混凝土层3拱形底面上贴附抗拉层303,且抗拉层303采用的碳纤维布的纤维走向S1同混凝土层3的受拉力方向相同,进一步提高抗拉强度。在保证抗冲击板的耐压、耐震,以及防止长时间受压破损,进而有效地提高混凝土层3使用寿命外,最重要的是采用以上设计,使整个混凝土层3的高度小于30mm。因当混凝土层3上表面受到压力时,重力与支持力不等,大于的部分提供向心力,这样混凝土层3底面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拱足,就抵住了这个力,因此拱形面比普通的平面能承载更多的重量。进而在拱形面受压时,压力点在两侧,通过底面贴附的抗拉层303进一步提高混凝土层3的抗拉效果。因而即使整个混凝土层3的高度即使小于30mm也能达到抗压、抗拉的效果,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抗冲击板的混凝土层3中两条相对的边同实施例一,而另外两条相对的边位于外沿处为凸条边,分别为第一凸条301和第二凸条302。第一条凸条301和第二凸边302位于混凝土层3高度方向的上侧和下侧,当两个相邻混凝土层3拼接时第一凸边301和第二凸边302上下相互搭接配合,这样保证拼接后的混凝土层3能够平稳连接。此外,还在混凝土层3的四个角隅上下缘均设置角钢33。角钢33即可防止混凝土层3碰撞损坏,同时也用于连接相邻混凝土层3,使其连接更加平稳。参看图3、4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第一实施例中的抗拉层303,抗拉层303可以在制作混凝土层3时在预制混凝土模具中预先铺设,这样即可提高生产效率,又可使混凝土层3与抗拉层303紧密连接,进一步提高抗拉性能。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