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气门室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包括加热管、限位导热板和温控计,所述加热管和限位导热板均设置于气门室盖内,且所述加热管通过所述限位导热板盖住,所述加热管内部设有电阻丝,所述电阻丝通过汽车上的电瓶供电加热,且所述电阻丝通过所述温控计控制通断电。本实用新型保证气门室盖内温度恒定且不使机油凝固乳化,有效解决了机油乳化影响润滑的问题。
1.一种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管(5)、限位导热板(11)和温控计,所述加热管(5)和限位导热板(11)均设置于气门室盖(1)内,且所述加热管(5)通过所述限位导热板(11)盖住,所述加热管(5)内部设有电阻丝,所述电阻丝通过汽车上的电瓶供电加热,且所述电阻丝通过所述温控计控制通断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5)包括四段直管段,其中第一直管段(10)和第二直管段(8)设置于气门室盖(1)内的凸台(2)同一侧,所述第一直管段(10)一端与设置于气门室盖(1)上的通电端口A固连,另一端通过一弯管段与第二直管段(8)相连,在所述气门室盖(1)的矮端侧边(4)上设有第三直管段(7),在所述凸台(2)远离所述第一直管段(10)和第二直管段(8)的一侧设有第四直管段(6),所述第四直管段(6)一端通过第三直管段(7)与所述第二直管段(8)相连,所述第四直管段(6)的另一端与设置于气门室盖(1)上的通电端口B固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气门室盖(1)内设有压板(9),所述第一直管段(10)和第二直管段(8)通过所述压板(9)压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2)与所述第一直管段(10)相邻,所述第二直管段(8)设置于第一直管段(10)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台(2)设有第四直管段(6)的一侧,在所述第四直管段(6)与气门室盖(1)之间设有多组蜂窝片(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蜂窝片(3)均层叠设置且均设置于气门室盖(1)上的筋板所形成的凹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2)两侧的各个直管段分别通过两个限位导热板(11)盖住。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导热板(11)为铜板并呈凹槽状,且凹槽底面固装在气门室盖(1)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瓶和温控计均通过电线与一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加热管(5)内的电阻丝相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瓶与控制器相连的线路上设有一个逆变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气门室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汽车气门室的机油乳化现象往往被人们忽视,因为汽车如果是长时间驾驶,气门室内并不会产生机油乳化现象,但如果汽车只用于10~30分钟的短途驾驶,然后就长时间停放,气门室内都会出现机油乳化现象,尤其对于现在的私家车来说,人们驾驶私家车多是用于上下班,一般路程都是短途驾驶,到达目的地后即停放在单位停车场、小区内或自家车库内,停放时间一般都是一天或一宿,如果打开私家车的气门室盖就会发现里面残存较多的乳化机油,机油乳化现象非常严重,这会严重影响润滑效果,从而影响汽车的使用寿命。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保证气门室盖内温度恒定且不使机油凝固乳化,有效解决了机油乳化影响润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汽车气门室机油防乳化系统,包括加热管、限位导热板和温控计,所述加热管和限位导热板均设置于气门室盖内,且所述加热管通过所述限位导热板盖住,所述加热管内部设有电阻丝,所述电阻丝通过汽车上的电瓶供电加热,且所述电阻丝通过所述温控计控制通断电。所述加热管包括四段直管段,其中第一直管段和第二直管段设置于气门室盖内的凸台同一侧,所述第一直管段一端与设置于气门室盖上的通电端口A固连,另一端通过一弯管段与第二直管段相连,在所述气门室盖的矮端侧边上设有第三直管段,在所述凸台远离所述第一直管段和第二直管段的一侧设有第四直管段,所述第四直管段一端通过第三直管段与所述第二直管段相连,所述第四直管段的另一端与设置于气门室盖上的通电端口B固连。在所述气门室盖内设有压板,所述第一直管段和第二直管段通过所述压板压住。所述凸台与所述第一直管段相邻,所述第二直管段设置于第一直管段外侧。在所述凸台设有第四直管段的一侧,在所述第四直管段与气门室盖之间设有多组蜂窝片。每组蜂窝片均层叠设置且均设置于气门室盖上的筋板所形成的凹部内。所述凸台两侧的各个直管段分别通过两个限位导热板盖住。所述限位导热板为铜板并呈凹槽状,且凹槽底面固装在气门室盖上。所述电瓶和温控计均通过电线与一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加热管内的电阻丝相连。在所述电瓶与控制器相连的线路上设有一个逆变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1、本实用新型保证气门室盖温度恒定且不使机油凝固乳化,有效解决了气门室内机油乳化问题。2、本实用新型可有效保证气门室内清洁,并且有效保证润滑效果,延长汽车使用寿命。3、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加热管安装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导热板安装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温控系统示意图。其中,1为气门室盖,2为凸台,3为蜂窝片,4为矮端侧边,5为加热管,6为第四直管段,7为第三直管段,8为第二直管段,9为压板,10为第一直管段,11为限位导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加热管5、限位导热板11、控制器和温控计,其中加热管5和限位导热板11均设置于气门室盖1内,所述加热管5内部设有电阻丝,所述电阻丝通过汽车上的电瓶供电加热,所述加热管5通过所述限位导热板11盖住并传递热量。如图1所示,气门室盖1内设有凸台2,所述气门室盖1一端为高端侧边,另一端为矮端侧边4,所述凸台2与所述高端侧边平齐并高于所述矮端侧边4,所述气门室盖1的结构为本领域公知技术。所述加热管5包括四段直管段,其中第一直管段10和第二直管段8平行设置于气门室盖1内的凸台2一侧,且所述凸台2与所述第一直管段10相邻,所述第二直管段8设置于第一直管段10外侧,所述第一直管段10一端与设置于气门室盖1上的通电端口A固连,另一端通过一弯管段与外侧的第二直管段8相连,在所述气门室盖1的矮端侧边4内侧设有第三直管段7,在所述凸台2的另一侧设有第四直管段6,所述第四直管段6一端通过第三直管段7与所述第二直管段8相连,从而绕过所述凸台2,所述第四直管段6的另一端与设置于气门室盖1上的通电端口B固连,在所述凸台2设有第四直管段6的一侧,在所述第四直管段6与气门室盖1之间设有多组蜂窝片3,每组蜂窝片3均层叠设置且均设置于气门室盖1上的筋板所形成的凹部内,所述蜂窝片3的作用在于使油气分离。另外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第一直管段10和第二直管段8翘起,在所述气门室盖1内设有压板9,所述压板9通过螺栓安装在气门室盖1上并压住所述第一直管段10和第二直管段8。如图2所示,在所述气门室盖1内设有两个限位导热板11分别盖住所述凸台2两侧的各个直管段,所述限位导热板11通过螺钉固装在所述气门室盖1上,所述限位导热板11为铜板以保证有效传递加热管5产生的热量,另外由于气门室内安装空间有限,为了防止所述限位导热板11与气门室盖1下方的凸轮发生干涉,所述限位导热板11设计成凹槽状,且凹槽底面通过螺钉固装在气门室盖1上,以保证气门室内的凸轮有足够的运转空间,在所述限位导热板1上还设有漏油孔。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利用汽车上的电瓶作为加热管5内电阻丝的供电电源,另外在气门室盖1内设有温控计用于控制温度,以使气门室盖1内保持恒温,所述电瓶和温控计均通过电线与一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加热管5内的电阻丝相连,另外为了保证实现多种电压供电,在所述电瓶与控制器相连的线路上设有一个逆变器,这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适用于12V~220V的任一电压,所述温控计和逆变器均为本领域公知技术,所述控制器集成于汽车的控制系统上。本实用新型可保证气门室盖1内的温度维持在50~60°C,这样机油就不会凝固乳化,当气门室盖1内的温度超出上述温度范围时,所述温控计即发出信号控制电瓶给加热管5内的电阻丝供电加热,直至恢复到上述温度,电瓶停止供电。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针对10~30分钟的短途驾驶的汽车来说,由于其驾驶时间短,气门室盖1与气门室下部的温度极易产生差异,气门室盖1内的温度往往低于气门室下部温度,油气遇到气门室盖1后遇冷凝固,从而容易发生机油乳化现象,长途驾驶的汽车之所以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经过长时间驾驶后,气门室各处温度基本相同。从上述出发,为了防止短途驾驶的汽车产生机油乳化现象,本实用新型在气门室盖1内增设一个加热管5,从而消除气门室盖1与气门室其他部分的温度差异,并且本实用新型利用温控计维持气门室盖1内的温度恒定,进一步确保气门室盖1内的机油不会发生凝固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