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不能舒适性和安全性兼得等技术问题。本调节夹包括壳体,壳体侧面开设有能够穿过安全带织带的通孔,壳体正面开设有通向通孔的螺孔,通孔内设有摩擦盘,摩擦盘上具有安装柱且安装柱螺接在螺孔上;壳体外还设有转动手柄,转动手柄通过棘轮结构与安装柱连接。本调节夹通过棘轮结构能有效控制调节夹的拧紧力,从而使调节夹与不同厚度、材质的安全带之间的摩擦力都能得到控制,使安全带在正常情况下不进行卷收,而在碰撞发生时,安全带的预紧作用可以不受影响,消除佩戴安全带者的不适感的效果的同时,也能保障使用者的安全。
1.一种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夹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侧面开设有能够穿过安全带织带(13)的通孔(2),所述壳体(1)正面开设有通向所述通孔(2)的螺孔(3),所述通孔(2)内设有摩擦盘(4),所述摩擦盘(4)上具有安装柱(41)且所述安装柱(41)螺接在所述螺孔(3)上;所述壳体(1)外还设有转动手柄(5),所述转动手柄(5)通过棘轮结构与所述安装柱(4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棘轮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柱(41)上的棘齿(14),所述转动手柄(5)上开设有沿径向且朝向棘齿(14)的凹槽(6),所述凹槽(6)内设有与所述棘齿(14)相配合的滑块(7),所述凹槽(6)内还设有能够推动滑块(7)与棘齿(14)相啮合的弹性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螺旋弹簧(8),螺旋弹簧(8)的一端抵靠在所述凹槽(6)的底部,所述螺旋弹簧(8)的另一端抵靠在滑块(7)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棘齿(14)的一个侧面呈直面,所述棘齿(14)的另一个侧面呈向外扩张的倾斜侧面;所述滑块(7)的一端与弹性件相抵靠,所述滑块(7)的另一端呈与所述倾斜侧面相一致的倾斜端面且抵靠在所述倾斜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所述螺孔(3)位于上壳体(11)上,所述上壳体(11)和/或下壳体(12)上开设有通槽且所述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相扣合形成所述通孔(2),所述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一侧由合页(9)铰接,另一侧设有能够将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锁紧的锁扣(10)。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
背景技术
当前,人们对于行车安全问题尤为关注,汽车安全带是汽车在发生紧急安全事故时对人身安全起保护作用的重要屏障。因此安全带也成为了汽车上的标准配置。在汽车发生事故时,安全带能为车内乘员提供有效的保护,然而由于安全带卷收器的作用,安全带佩戴者的胸部及肩部会有较明显的束缚感,影响舒适性,一些安全意识不强的乘员在乘车时不愿使用安全带或不正确使用安全带,造成安全隐患。为了提高司乘人员乘坐汽车的舒适性,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一些安全带夹,它能够夹住安全带,使安全带无法卷收,但普通安全带夹无法控制夹紧力大小,而市面上车型所使用的安全带厚度、材质有所不同,若使用固定的夹紧力无法控制安全带夹与安全带之间的摩擦力。既不能有效保证夹紧效果,又可能因为摩擦力太大影响安全带的预紧作用,从而无法保证乘员的安全。我国专利(公开号:CN203419102U,公开日:2014-02-05)公开了一种汽车用自解自锁安全带夹,由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组成,第一部件上开设有第一部件槽,第一部件槽内设置有第一滑动轴,第一滑动轴连接在第二部件的下部,第二部件两侧板上设有第二部件槽,第二部件槽内有第二滑动轴,在第一部件的一端还设置有与第二滑动轴相配的限位面,第一部件槽由相互贯通的第三槽和第四槽组成,第三槽和第四槽的轴线相互平行,且存在高度差,第二部件槽为一斜槽,在第一部件上靠近第一部件槽的底端处设置有横向的第一挡板,第一挡板上方设置有开口,开口的上方设置有用于支撑第二部件的第三挡板,第二部件的下端设置有斜面,第二部件的上部设置有与第二滑动轴位置相对的第二挡板。上述专利提供的安全带夹能消除安全带佩戴者的不适感,但是使用者无法控制安全带夹的夹紧力,而夹紧力若不能得到控制,力太小会影响夹紧的效果,力太大会影响在碰撞时安全带的预紧作用,无法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既能够提高安全带舒适性又能够保证安全带预紧力的安全带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夹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侧面开设有能够穿过安全带织带的通孔,所述壳体正面开设有通向所述通孔的螺孔,所述通孔内设有摩擦盘,所述摩擦盘上具有安装柱且所述安装柱螺接在所述螺孔上;所述壳体外还设有转动手柄,所述转动手柄通过棘轮结构与所述安装柱连接。其原理如下:安全带被拉出后,由于卷收器的卷收作用,对安全带的肩带会产生拉力。若拉力过低,安全带卷收较为困难,若过高,安全带佩戴者的束缚感明显,舒适性差,因此安全带的卷收力传递到肩带处通常控制在2N-3N之间,但是佩戴者仍会感觉到束缚感,而且每个人的因为个体不同会有差异,当碰撞发生时,为了消除安全带与乘员之间的间隙,安全带通常会有预紧,此时预紧力通常在1500N以上。因此,当保证安全带夹与安全带之间的摩擦力在5N-10N之间时,便可消除安全带给人体的束缚感,并且在安全带需要预紧时不会受到影响。在本调节夹结构中,安全带织带穿过壳体上的通孔,通孔内的摩擦盘通过旋紧能够抵靠在安全带织带上,当摩擦盘与安全带的织带之间的摩擦力大于安全带的卷收力时,就能消除安全带对人体的束缚感,该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盘对安全带的正压力有关,通过旋转转动手柄使安装柱在螺纹的作用下带动摩擦盘向安全带织带移动,增大正压力,由于本技术方案中转动手柄是通过棘轮结构与安装柱连接的,当所受的阻力足够大时,棘轮结构正向产生滑动,不在为摩擦盘提供扭矩,这样就能够将摩擦盘与安全带的织带之间的摩擦力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保障紧急情况时安全带正常预紧。逆向旋转转动手柄通过棘轮效应能够快速解除摩擦盘对安全带织带的束缚。转动手柄的拧紧力与摩擦盘和安全带之间的摩擦力关系可通过试验确定,从而确定棘轮结构在合适时候产生滑动,使摩擦盘与安全带之间的摩擦力正好符合要求,本调节夹能够适应不同厚度、不同材质的安全带。在上述的一种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中,所述棘轮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柱上的棘齿,所述转动手柄上开设有沿径向且朝向棘齿的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与所述棘齿相配合的滑块,所述凹槽内还设有能够推动滑块与棘齿相啮合的弹性件。该弹性件可以是螺旋弹簧或者其他弹性元件,该弹性件的弹力值能够计算出来;根据需要选取合适大小弹力的弹性件。在上述的一种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中,所述弹性件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一端抵靠在所述凹槽的底部,所述螺旋弹簧的另一端抵靠在滑块的端部。螺旋弹簧的弹性力容易测量,使得滑块刚好能被棘齿完全推出,摩擦盘不再继续转动,从而保证摩擦盘与安全带之间的摩擦力不会超过要求值,保证本调节夹不影响安全带的正常使用。在上述的一种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中,所述棘齿的一个侧面呈直面,所述棘齿的另一个侧面呈向外扩张的倾斜侧面;所述滑块的一端与弹性件相抵靠,所述滑块的另一端呈与所述倾斜侧面相一致的倾斜端面且抵靠在所述倾斜侧面上。在上述的一种安全带舒适性调节夹中,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螺孔位于上壳体上,所述上壳体和/或下壳体上开设有通槽且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相扣合形成所述通孔,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一侧由合页铰接,另一侧设有能够将上壳体和下壳体锁紧的锁扣。本调节夹的壳体制成可开合式的,便于放置安全带织带,不需要破坏安全带或提前安装,更换维修也方便,通用性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1、本调节夹通过棘轮结构能有效控制调节夹的拧紧力,从而使调节夹与不同厚度、材质的安全带之间的摩擦力都能得到控制,使安全带在正常情况下不进行卷收,而在碰撞发生时,安全带的预紧作用可以不受影响,消除佩戴安全带者的不适感的效果的同时,也能保障使用者的安全。2、本调节夹的壳体制成可开合式的,便于放置安全带织带,不需要破坏安全带或提前安装,更换维修也方便,通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调节夹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调节夹右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调节夹左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调节夹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11、上壳体;12、下壳体;2、通孔;3、螺孔;4、摩擦盘;41、安装柱;5、转动手柄;6、凹槽;7、滑块;8、螺旋弹簧;9、合页;10、锁扣;13、安全带织带;14、棘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本调节夹包括壳体1,壳体1侧面开设有能够穿过安全带织带13的通孔2,壳体1正面开设有通向通孔2的螺孔3,通孔2内设有摩擦盘4,摩擦盘4上具有安装柱41且安装柱41螺接在螺孔3上;壳体1外还设有转动手柄5,转动手柄5通过棘轮结构与安装柱41连接;棘轮结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柱41上的棘齿14,转动手柄5上开设有沿径向且朝向棘齿14的凹槽6,凹槽6内设有与棘齿14相配合的滑块7,凹槽6内还设有能够推动滑块7与棘齿14相啮合的螺旋弹簧8,螺旋弹簧8的一端抵靠在凹槽6的底部,螺旋弹簧8的另一端抵靠在滑块7的端部,棘齿14的一个侧面呈直面,棘齿14的另一个侧面呈向外扩张的倾斜侧面;滑块7的一端与弹性件相抵靠,滑块7的另一端呈与倾斜侧面相一致的倾斜端面且抵靠在倾斜侧面上。安全带被拉出后,由于卷收器的卷收作用,对安全带的肩带会产生拉力。若拉力过低,安全带卷收较为困难,若过高,安全带佩戴者的束缚感明显,舒适性差,因此安全带的卷收力传递到肩带处通常控制在2N-3N之间,但是佩戴者仍会感觉到束缚感,而且每个人的因为个体不同会有差异,当碰撞发生时,为了消除安全带与乘员之间的间隙,安全带通常会有预紧,此时预紧力通常在1500N以上。因此,当保证安全带夹与安全带之间的摩擦力在5N-10N之间时,便可消除安全带给人体的束缚感,并且在安全带需要预紧时不会受到影响。在本调节夹结构中,安全带织带13穿过壳体1上的通孔2,通孔2内的摩擦盘4通过旋紧能够抵靠在安全带织带13上,当摩擦盘4与安全带的织带之间的摩擦力大于安全带的卷收力时,就能消除安全带对人体的束缚感,该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盘4对安全带的正压力有关,通过旋转转动手柄5使安装柱41在螺纹的作用下带动摩擦盘4向安全带织带13移动,增大正压力,由于本技术方案中转动手柄5是通过棘轮结构与安装柱41连接的,当所受的阻力足够大时,棘轮结构正向产生滑动,不在为摩擦盘4提供扭矩,这样就能够将摩擦盘4与安全带的织带之间的摩擦力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保障紧急情况时安全带正常预紧。逆向旋转转动手柄5通过棘轮效应能够快速解除摩擦盘4对安全带织带13的束缚。转动手柄5的拧紧力与摩擦盘4和安全带之间的摩擦力关系可通过试验确定,并测定螺旋弹簧8的弹力,从而确定棘轮结构在合适时候产生滑动,使摩擦盘4与安全带之间的摩擦力正好符合要求,本调节夹能够适应不同厚度、不同材质的安全带。采用螺旋弹簧8使得滑块7刚好能被棘齿14完全推出,摩擦盘4不再继续转动,从而保证摩擦盘4与安全带之间的摩擦力不会超过要求值,保证本调节夹不影响安全带的正常使用。当然作为其他情况,也可以采用其他弹性元件替代。如图2所示,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螺孔3位于上壳体11上,上壳体11和/或下壳体12上开设有通槽且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相扣合形成通孔2,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一侧由合页9铰接,另一侧设有能够将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锁紧的锁扣10。本调节夹的壳体1制成可开合式的,便于放置安全带织带13,不需要破坏安全带或提前安装,更换维修也方便,通用性强。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