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通风装置及系统,涉及汽车室内降温技术领域。汽车通风装置包括:通风管道、风量调节装置、夹持装置;通风管道具有相对设置的用于进风的第一开口与用于出风的第二开口,通风管道具有设置于汽车外部的用于在汽车开动时进行借风作业的进风段与设置于汽车内部用于进行送风作业的出风段;风量调节装置设置于通风管道靠近第二开口的一端,且用于调节第二开口的出风量;夹持装置设置于通风管道,且用于将通风管道夹持于汽车,使得进风段位于汽车外部,出风段位于汽车内部。此汽车通风装置成本低、使用安全、环保、实用性高,可有效地提高汽车内部的进风量,提高降温效果,同时可降低汽车资源浪费,节约开销成本。
1.一种汽车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风管道,所述通风管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且所述第一开口用于进风,所述第二开口用于出风,所述通风管道具有设置于汽车外部的进风段与设置于所述汽车内部的出风段,所述进风段用于在汽车开动时进行借风作业,所述出风段设置于所述汽车内部用于进行送风作业;风量调节装置,所述风量调节装置设置于所述通风管道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一端,且用于调节所述第二开口的出风量;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设置于所述通风管道,且用于将所述通风管道夹持于所述汽车,使得所述进风段位于所述汽车外部,所述出风段位于所述汽车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道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具有多个通风口,多个通风口阵列设置呈蜂窝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段呈喇叭状,且喇叭状的所述进风段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端的为喇叭状的所述进风段的头部,所述第二端为喇叭状的所述进风段的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通风装置还包括多个环设于喇叭状的所述进风段的第一开口的叶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的个数为8个,且8个所述叶片首尾相连环设于所述第一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包括连接杆以及夹持部,所述连接杆一端与所述通风管道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夹持部转动连接,所述夹持部用于可选地夹持于所述汽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套设于所述通风管道的外侧,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固定部转动连接;且所述固定部与所述通风管道滑动连接,所述固定部上设置有拧紧螺母,且所述固定部可通过所述拧紧螺母与所述通风管道外侧壁可选地固定或松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量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手柄以及调节叶片,所述调节叶片与所述调节手柄连接,当所述调节叶片与所述通风管道垂直设置时,所述调节叶片封堵所述通风管道,当所述调节叶片与所述通风管道处于非垂直设置时,所述调节叶片用于通过调节其与所述通风管道的夹角大小调节所述第二开口的出风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段与所述进风段转动连接,且所述出风段为可伸缩式出风段,所述可伸缩式出风段包括第一出风管与第二出风管,所述第一出风管套设于所述第二出风管,当所述第二出风管逐渐靠近所述第一出风管时,所述出风段的长度逐渐减小,当所述第二出风管逐渐远离所述第一出风管时,所述出风段的长度逐渐增大。
10.一种汽车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通风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室内降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通风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收入提高,汽车拥有量逐渐增多,但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增多。例如,夏天室外温度较高,所以较多的司机会选择在开车的时候打开车内的车载空调以降温,但是空调长期使用不仅不利于司机以及乘客的身体健康,还浪费资源。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以及身体影响,有较多的司机会选择在开车时完全打开或半开车窗,这种情况虽然节约了资源,但是进风凉度不甚理想。与之相同,也有部分司机会采用风扇,但是降温效果也不太理想。由于汽车开动时,速度较快,若采用汽车行驶方向逆向借风则可得到较大的风量,因此有部分司机会在开车时将物体(书籍或资料等)伸出窗外以借的较大的风量。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借风存在不安全,效果不稳定等缺点。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通风装置,此汽车通风装置成本低、使用安全、环保、实用性高,可有效地提高汽车内部的进风量,提高降温效果,同时可降低汽车资源浪费,节约开销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通风系统,此汽车通风系统包括上述的汽车通风装置。此汽车通风系统成本低、使用安全、环保、实用性高,可有效地提高汽车内部的进风量,提高降温效果,同时可降低汽车资源浪费,节约开销成本。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通风装置,包括:通风管道,通风管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且第一开口用于进风,第二开口用于出风,通风管道具有设置于汽车外部的进风段与设置于汽车内部的出风段,进风段用于在汽车开动时进行借风作业,出风段设置于汽车内部用于进行送风作业;风量调节装置,风量调节装置设置于通风管道靠近第二开口的一端,且用于调节第二开口的出风量;夹持装置,夹持装置设置于通风管道,且用于将通风管道夹持于汽车,使得进风段位于汽车外部,出风段位于汽车内部。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通风管道靠近第一开口的一端具有多个通风口,多个通风口阵列设置呈蜂窝状。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进风段呈喇叭状,且喇叭状的进风段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一端的为喇叭状的进风段的头部,第二端为喇叭状的进风段的根部。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汽车通风装置还包括多个环设于喇叭状的进风段的第一开口的叶片。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叶片的个数为8个,且8个叶片首尾相连环设于第一开口。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夹持装置包括连接杆以及夹持部,连接杆一端与通风管道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夹持部转动连接,夹持部用于可选地夹持于汽车。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夹持装置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套设于通风管道的外侧,连接杆与固定部转动连接;且固定部与通风管道滑动连接,固定部上设置有拧紧螺母,且固定部可通过拧紧螺母与通风管道外侧壁可选地固定或松开。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风量调节装置包括调节手柄以及调节叶片,调节叶片与调节手柄连接,当调节叶片与通风管道垂直设置时,调节叶片封堵通风管道,当调节叶片与通风管道处于非垂直设置时,调节叶片用于通过调节其与通风管道的夹角大小调节第二开口的出风量。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中,出风段与进风段转动连接,且出风段为可伸缩式出风段,可伸缩式出风段包括第一出风管与第二出风管,第一出风管套设于第二出风管,当第二出风管逐渐靠近第一出风管时,出风段的长度逐渐减小,当第二出风管逐渐远离第一出风管时,出风段的长度逐渐增大。一种汽车通风系统,包括上述的汽车通风装置。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通风装置及系统。首先,提供的汽车通风装置包括通风管道、风量调节装置以及夹持装置。提供的通风管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且第一开口用于进风,第二开口用于出风,通风管道具有设置于汽车外部的进风段与设置于汽车内部的出风段,进风段用于在汽车开动时进行借风作业,出风段设置于汽车内部用于进行送风作业。这样设置使得汽车在开动过程中,汽车行驶所产生的风量可以通过通风管道的第一开口进入管道,并通过第二开口进入汽车内部,以产生降温的作用。这样借风的方法避免了采用空调的降温方式,从而环保且节约了能源,也相应地节约了开销成本。其次,风量调节装置设置于通风管道靠近第二开口的一端,且用于调节第二开口的出风量。通过风量调节装置的设置使得车内的乘客或司机可通过风量调节装置调节风量大小,避免风量过大或过小造成的身体不适。同时,夹持装置设置于通风管道,且用于将通风管道夹持于汽车,使得进风段位于汽车外部,出风段位于汽车内部。夹持装置的设置有效地提高了整个汽车通风装置的安全性,使得原本需要人手操作完成的作业,变得安全可靠。综上所述,此汽车通风装置成本低、使用安全、环保、实用性高,可有效地提高汽车内部的进风量,提高降温效果,同时可降低汽车资源浪费,节约开销成本。提供的汽车通风系统统包括上述的汽车通风装置。此汽车通风系统成本低、使用安全、环保、实用性高,可有效地提高汽车内部的进风量,提高降温效果,同时可降低汽车资源浪费,节约开销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通风装置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通风装置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00-汽车通风装置;101-通风管道;103-第一开口;105-第二开口;107-进风段;109-出风段;111-风量调节装置;113-夹持装置;115-通风口;117-头部;119-根部;121-叶片;123-连接杆;125-夹持部;127-固定部;129-拧紧螺母;131-调节手柄;133-调节叶片;135-第一出风管;137-第二出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通风装置100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通风装置100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与图2,本实施例中,汽车通风装置100包括通风管道101、风量调节装置111以及夹持装置113。风量调节装置111与夹持装置113均设置于汽车通风装置100。在本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2,通风管道10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103与第二开口105。且第一开口103用于进风,第二开口105用于出风,通风管道101具有设置于汽车外部的进风段107与设置于汽车内部的出风段109,进风段107用于在汽车开动时进行借风作业,出风段109设置于汽车内部用于进行送风作业。这样设置使得汽车在开动过程中,汽车行驶所产生的风量可以通过通风管道101的第一开口103进入管道,并通过第二开口105进入汽车内部,以产生降温的作用。这样借风的方法避免了采用空调的降温方式,从而环保且节约了能源,也相应地节约了开销成本。在本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2,风量调节装置111设置于通风管道101靠近第二开口105的一端,且用于调节第二开口105的出风量。通过风量调节装置111的设置使得车内的乘客或司机可通过风量调节装置111调节风量大小,避免风量过大或过小造成的身体不适。在本实施例中,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2,夹持装置113设置于通风管道101,且用于将通风管道101夹持于汽车,使得进风段107位于汽车外部,出风段109位于汽车内部。夹持装置113的设置有效地提高了整个汽车通风装置100的安全性,使得原本需要人手操作完成的作业,变得安全可靠。综上所述,此汽车通风装置100成本低、使用安全、环保、实用性高,可有效地提高汽车内部的进风量,提高降温效果,同时可降低汽车资源浪费,节约开销成本。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2,详细地,在本实施例中,通风管道101靠近第一开口103的一端具有多个通风口115,多个通风口115阵列设置呈蜂窝状。蜂窝状的第一开口103以方便可以分散进风量,避免一次性进风量过多造成装置损坏,另一方面可以寓意多个国家共享美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2,详细地,进风段107呈喇叭状,且喇叭状的进风段107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开口103,第一端的为喇叭状的进风段107的头部117,第二端为喇叭状的进风段107的根部119。喇叭状设置的进风段107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保证进风量,另一方面也聚风、美观。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进风段107的形状外形设计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改进,使得其更便于进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再赘述。作为优选的方案,汽车通风装置100还包括多个环设于喇叭状的进风段107的第一开口103的叶片121。叶片121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增大阻力,提高进风量,形成风流,另一方面可以寓意多个国家共享美好生活。当然,在本实施例中,叶片121上可相应的打印一些标记,例如可打印象征和平的和平鸽等,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进一步优选的,叶片121的个数为8个,且8个叶片121首尾相连环设于第一开口103。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叶片121的个数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改进,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八个。同时,出风段109与进风段107转动连接,且出风段109为可伸缩式出风段109,可伸缩式出风段109包括第一出风管135与第二出风管137,第一出风管135套设于第二出风管137,当第二出风管137逐渐靠近第一出风管135时,出风段109的长度逐渐减小,当第二出风管137逐渐远离第一出风管135时,出风段109的长度逐渐增大。这样设计使得此汽车通风装置100的风可以遍及到车内的任何角度,对车内的多个位置进行降温,当然,第一出风管135与第二出风管137的材料可以为软管也可以为硬管,本实用新型不再进一步限定。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2,详细地,在本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13包括连接杆123以及夹持部125,连接杆123一端与通风管道10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夹持部125转动连接,夹持部125用于可选地夹持于汽车。连接杆123与通风管道101以及夹持部125的转动连接,使得第一开口103与第二开口105可朝向任意位置,从而可以根据乘客或司机的需求,调节出风位置与出风量,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装置的实用性。同时,夹持部125与连接杆123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根据汽车的外形条件选择合适的夹持部125,从而避免夹持部125遮挡司机的视线,进而可进一步地保证驾驶的安全性能。作为优选的方案,夹持装置113还包括固定部127,固定部127套设于通风管道101的外侧,连接杆123与固定部127转动连接;且固定部127与通风管道101滑动连接,固定部127上设置有拧紧螺母129,且固定部127可通过拧紧螺母129与通风管道101外侧壁可选地固定或松开。这样设置使得夹持装置113可以根据汽车外形条件选择夹持的位置,使用更方便,实用性更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夹持装置113用于在汽车高速行驶的过程中固定通风管道101,因此夹持装置113需要采用较高硬度以及强度的材料,避免由于汽车速度过快而造成的装置损坏。请再次参阅图1与图2,详细地,在本实施例中,风量调节装置111包括调节手柄131以及调节叶片133,调节叶片133与调节手柄131连接,当调节叶片133与通风管道101垂直设置时,调节叶片133封堵通风管道101,当调节叶片133与通风管道101处于非垂直设置时,调节叶片133用于通过调节其与通风管道101的夹角大小调节第二开口105的出风量。通过风量调节装置111的调节,使得车内乘坐的乘客或司机的舒适感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调节风量的大小的部件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改进或替换,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通风系统(图未示出),此汽车通风系统包括上述的汽车通风装置10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通风装置100及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提供的汽车通风装置100包括通风管道101、风量调节装置111以及夹持装置113。提供的通风管道10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103与第二开口105。且第一开口103用于进风,第二开口105用于出风,通风管道101具有设置于汽车外部的进风段107与设置于汽车内部的出风段109,进风段107用于在汽车开动时进行借风作业,出风段109设置于汽车内部用于进行送风作业。这样设置使得汽车在开动过程中,汽车行驶所产生的风量可以通过通风管道101的第一开口103进入管道,并通过第二开口105进入汽车内部,以产生降温的作用。这样借风的方法避免了采用空调的降温方式,从而环保且节约了能源,也相应地节约了开销成本。其次,风量调节装置111设置于通风管道101靠近第二开口105的一端,且用于调节第二开口105的出风量。通过风量调节装置111的设置使得车内的乘客或司机可通过风量调节装置111调节风量大小,避免风量过大或过小造成的身体不适。同时,夹持装置113设置于通风管道101,且用于将通风管道101夹持于汽车,使得进风段107位于汽车外部,出风段109位于汽车内部。夹持装置113的设置有效地提高了整个汽车通风装置100的安全性,使得原本需要人手操作完成的作业,变得安全可靠。综上所述,此汽车通风装置100成本低、使用安全、环保、实用性高,可有效地提高汽车内部的进风量,提高降温效果,同时可降低汽车资源浪费,节约开销成本。提供的汽车通风系统统包括上述的汽车通风装置100。此汽车通风系统成本低、使用安全、环保、实用性高,可有效地提高汽车内部的进风量,提高降温效果,同时可降低汽车资源浪费,节约开销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