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包括虹吸引水装置、引水器箱体和出水灌溉装置,引水器箱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设于引水器箱体的顶部,出水口设于引水器箱体的底部,引水器箱体中部设有一隔板将引水器箱体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设有软管将上腔体和下腔体通过各自侧壁上的通孔连通;虹吸引水装置的进水端设置在水源内,虹吸引水装置的出水端与引水器箱体的进水口相连,引水器箱体的出水口与出水灌溉装置相连。本实用新型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其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维护方便且水流可控,不需要设置水泵即可方便的引水用于禾苗浇灌,该装置造价低廉,并具有节水环保的效果。
1.一种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虹吸引水装置、引水器箱体和出水灌溉装置,引水器箱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设于引水器箱体的顶部,出水口设于引水器箱体的底部,引水器箱体中部设有一隔板将引水器箱体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设有软管将上腔体和下腔体通过各自侧壁上的通孔连通;虹吸引水装置的进水端设置在水源内,虹吸引水装置的出水端与引水器箱体的进水口相连,引水器箱体的出水口与出水灌溉装置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其特征在于,虹吸引水装置包括虹吸管,虹吸管与引水器箱体的进水口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其特征在于,引水器箱体的进水口安装有球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其特征在于,上腔体和下腔体的内部设有多个支撑条,每个支撑条的两端与相对的两个壁面相抵,多个支撑条使上腔体和下腔体形成稳固的储水空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其特征在于,出水灌溉装置包括出水管和输配水管网。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其特征在于,输配水管网包括数个分支管路,每个分支管路上设有滴灌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其特征在于,出水管上安装有流速调节器,用于调节引水器箱体的出水速度。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其特征在于,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安装在水源高于地面海拔高度的区域,虹吸引水装置的进水端的海拔高度高于虹吸引水装置的出水端的海拔高度。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其特征在于,引水器箱体的体积大于虹吸管的容积。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田水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动力禾苗引水器。
背景技术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行业均积极研究节水技术。农田灌溉水源的主要来源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地表水灌溉的主要水源是河流、水库和塘坝。目前,河流周边的农田灌溉一般通过挖沟渠至农田,再结合滴灌、微喷灌等节水技术对农田禾苗实施引水灌溉,然而设备投资大、维护工作繁琐,长期使用成本高。虹吸管是一种使液体产生虹吸现象所用的弯管,使用时,管内要预先充满液体,利用液体重力和大气压力使液体越过一较高障碍达到较低目的地的装置。利用虹吸管进行禾苗引水,无需能量供应,装置容易自动注填和重新注填。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基于虹吸原理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该装置安装简单,便于维护,能够节省地利用地表水源实现禾苗灌溉。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开发一种基于虹吸原理的、安装方便且便于维护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包括虹吸引水装置、引水器箱体和出水灌溉装置,引水器箱体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设于引水器箱体的顶部,出水口设于引水器箱体的底部,引水器箱体中部设有一隔板将引水器箱体分为上腔体和下腔体,设有软管将上腔体和下腔体通过各自侧壁上的通孔连通;虹吸引水装置的进水端设置在水源内,虹吸引水装置的出水端与引水器箱体的进水口相连,引水器箱体的出水口与出水灌溉装置相连。进一步地,虹吸引水装置包括虹吸管,虹吸管与引水器箱体的进水口连接。进一步地,引水器箱体的进水口安装有球阀。进一步地,上腔体和下腔体的内部设有多个支撑条,每个支撑条的两端与相对的两个壁面相抵,多个支撑条使上腔体和下腔体形成稳固的储水空间。进一步地,出水灌溉装置包括出水管和输配水管网。进一步地,输配水管网包括数个分支管路,每个分支管路上设有滴灌器。进一步地,出水管上安装有流速调节器,用于调节引水器箱体的出水速度。优选地,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安装在水源高于地面海拔高度的区域,虹吸引水装置的进水端的海拔高度高于虹吸引水装置的出水端的海拔高度。优选地,引水器箱体的体积大于虹吸管的容积。本实用新型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其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维护方便且水流可控,不需要设置水泵即可方便的引水用于禾苗浇灌,该装置造价低廉,并具有节水环保的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的外观结构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的引水器箱体内部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的出水灌溉装置的组成示意图。图中,1引水器箱体,11隔板,12上腔体,121第一支撑条,122第二支撑条,123第三支撑条,13下腔体,2进水口,3出水口,4通孔,5虹吸管,6球阀,7流速调节器,8出水灌溉装置,81出水管,82分支管路,83滴灌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如图1所示,该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包括虹吸引水装置、引水器箱体1和出水灌溉装置8,引水器箱体1上设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进水口2设于引水器箱体1的顶部,出水口3设于引水器箱体1的底部,引水器箱体1中部设有一隔板11将引水器箱体1分为上腔体12和下腔体13,使上腔体12和下腔体13互相隔绝,在上腔体12和下腔体13的侧壁上设有通孔4,并且通过软管将两个腔体连通;虹吸引水装置的进水端设置在水源内,虹吸引水装置的出水端与引水器箱体1的进水口2相连。本实用新型的虹吸引水装置包括虹吸管5,虹吸管5与引水器箱体1的进水口2连接,引水器箱体1的进水口2安装有球阀6,通过球阀6来控制从虹吸管5进入引水箱体的水量大小。优选地,虹吸管5进入引水器箱体1前,先后设有沉淀区、曝气调节区和生化区进行水体处理,沉淀区主要用以降低自水源引入的水中的悬浮固体浓度;曝气调节区内设有曝气设备,曝气调节区是利用活性污泥法进行引入水处理,池内提供一定污水停留时间,满足好氧微生物所需要的氧量以及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接触的混合条件;生化区中安装充氧效率很高的曝气头,并装入浮动填料,对引入水进行去污处理。在沉淀区、曝气调节区、生化区的连接过程中,每一个虹吸管5的进水端均相应的高于其出水端,同时,沉淀区、曝气调节区以及生化区的容积依次递减,沉淀区、曝气调节区和生化区的最高液面也依次递减,可以保证沉淀区、曝气调节区以及生化区中的水通过虹吸效应被吸出。通过虹吸引水装置进入的水,先通过进水口2到达引水器箱体1的上腔体12,待上腔体12储藏一定水量后,通过侧壁通孔4将水传到下腔体13,下腔体13作为出水前的缓存腔体,在腔体的底部出水,通过出水管81连接到出水灌溉装置8,出水管81上安装有流速调节器7,当流速调节较小,而进入的水量较大时,下腔体13充满,上腔内也有储存部分水量,引水器箱体1的总体水量由球阀6调节的引水流量控制;而当需要突然调大出水流量时,调节流速调节器7,由于下腔体13储满水,可以及时作水量供给,上腔体12也能及时给予下腔体13补充。由于虹吸作用发生的动力来源为大气压力与液体重力,因此要求引水器箱体1内部具有一定的强度,在上腔体12和下腔体13的内部设有多个支撑条,每个支撑条的两端与相对的两个壁面相抵,多个支撑条使上腔体12和下腔体13形成稳固的储水空间。如图2所示,在上腔体12内部设有第一支撑条121、第二支撑条122和第三支撑条123,三个支撑条两两相互垂直,各自抵住腔体的两个面,以防止腔体在压力下发生变形。同理,下腔体13也设有三根支撑条,布设方式与上腔体12相同。引水器箱体1的出水口3与出水灌溉装置8相连,出水灌溉装置8包括出水管81和输配水管网,水经过引水器箱体1的出水口3,流入出水管81,被送至输配水管网。如图3所示,输配水网管包括数个分支管路82,分支管路82根据禾苗的位置进行设置,每个分支管路82上设有滴灌器83,由滴灌器83向禾苗供给水。优选地,滴灌器83上可设有流量调节器,根据需要控制水滴的滴速。滴灌器83上也可设有浮球阀6,浮球阀6选用市面常规使用的产品,当滴灌器83内储水量低于设定值时,浮球阀6的阀盖打开,在滴灌器83向禾苗滴灌水的同时由分支管路82持续供水;当滴灌器83内储水量达到设定量后,通过浮球阀6关闭分支管路82的入水,将引入的水补充到其他滴灌器83中,达到节水的目的,待水位下降后继续供水。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无动力机制,在一个实施例中,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安装在水源高于地面海拔高度的区域,虹吸引水装置的进水端的海拔高度高于虹吸引水装置的出水端的海拔高度,虹吸引水装置的进水端也高于出水灌溉装置8的滴灌位。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引水器箱体1除了水管出入口之外严格密封,引水器箱体1的体积大于虹吸管5的容积,引水在重力作用下由出水口3排出,箱体内形成负压,则水源内的水会在大气压力作用下经由虹吸管5进入引水器箱体1,经过上、下腔体13后排出形成稳定水流。本实用新型的无动力禾苗引水器,其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维护方便且水流可控,不需要设置水泵即可方便的引水用于禾苗浇灌,该装置造价低廉,并具有节水环保的效果。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