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刚,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教育部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腐蚀理事会理事,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会士。国际冶金类顶级期刊《Corrosion Science》顾问编委、Nature子刊《njp: Material Degeneration》副主编、《Frontiers in Materials》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的自然环境腐蚀机理与规律;金属腐蚀微纳米起源与耐蚀性调控;腐蚀大数据等。
我国腐蚀基础理论研究与耐蚀钢工程领域的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连续十四年主持国家科技条件平台重大项目“材料环境腐蚀试验台网建设与共享工程”,是“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腐蚀与防护关键技术基础”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建立了我国新时期材料环境腐蚀野外试验台站及技术体系,并提出了“腐蚀大数据”概念并建立了相关的技术框架;系统获得了合金成分和冶金工艺参数对低合金钢环境腐蚀起源与演化机理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符合我国典型服役环境的全生命周期的低合金耐蚀钢成分设计与调控新思想,建立了低合金钢耐蚀性能冶金全流程调控的新理论并建立相关的冶金制备关键技术体系,发明了低合金耐蚀钢系列新钢种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研制了高品质低合金耐蚀钢标准新体系,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多项材料腐蚀难题,和国内知名钢铁企业联合研发耐蚀原型钢种百余种,产业化生产超过三千万吨;研制了环境腐蚀试验系列化新技术,为解决航天、海洋、石油等国家重大工程的材料腐蚀难题提供了技术支撑,解决了"天宫一号"重大腐蚀难题,为其按时发射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对发展我国材料环境腐蚀学科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培养博士后7名、博士65名、硕士119名。主持编辑出版国内首部“腐蚀学科进展报告”,主编教育部规划教材2部。发表包括《Nature》在内SCI论文690篇,专著13部(主编10部),他引10000次;获授权专利85件(国际专利2项),通过合同或专利实施为上百家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军工部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和二等奖3项(排名第一)、行业科技一等奖5项(排名第一)。获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2015年度优秀团队奖、2017年度技术贡献奖和2019年杰出研究奖。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北京市高校十大模范教师”和“北京市百名科技领军人物”等称号。
主导建立了国家级的材料环境腐蚀试验平台新体系,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长期坚持材料环境腐蚀野外试验及数据积累,在自然环境(大气、土壤和海水)腐蚀行为和机理研究方面获得系列化原创性成果,在包括《Nature》在内的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SCI论文690余篇,SCI引用10000余次;出版专著13部;
建立了我国新时期环境腐蚀试验与评价技术新体系,为耐蚀材料开发和装备防腐蚀选材与寿命预测工程提供了关键依据,直接为“天宫一号”、“临海航天装备”、“岛礁建设”、“西气东输”、“大飞机”、“超大型石油平台”等国之重器超大型工程的安全评价和腐蚀防护提供支撑;
在大量腐蚀数据和规律机理研究基础上,通过微合金成分调控、微纳米尺度组织调控、夹杂物对腐蚀的影响和微区腐蚀电化学评价等方面研究,与南钢、鞍钢、首钢等企业合作开展了产学研全面合作,研发了百余种系列化耐蚀钢材原型钢与新品种,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耐蚀结构钢成分和组织调控水平,实现了产业化规模生产;
作为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最早推动者之一,建成了我国数据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腐蚀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提出“腐蚀大数据”原创性概念和“腐蚀信息学”理论框架与技术体系,开创了腐蚀数据网络化共享的新模式,起到了国际性的示范。